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296篇
化学   671篇
晶体学   51篇
力学   40篇
综合类   15篇
数学   98篇
物理学   3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8 毫秒
21.
The influences of pH, contact time, solid-liquid ratio, temperature and C60(C(COOH)2)n on Th(IV) adsorption onto the magnetic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MWCNTs) were studied by batch technique. The dynamic proces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Th(IV) onto MMWCNTs could reach equilibrium in 40 h and matched the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s model. The adsorption of Th(IV) onto MMWCNTs was significantly dependent on pH values, the adsorption ratio increased markedly at pH 3.0–5.0, and then maintained a steady state as pH values increased. At low pH, different C60(C(COOH)2)n content could enhance the adsorption content of Th(IV) onto MMWCNTs, but restrained it at higher pH. Through simulating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by Langmuir, Freundlich and Dubini-Radushkevich models, it could be seen respectively that the adsorption pattern of Th(IV) onto MMWCNTs was mainly surface complexation, and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was endothermic and irreversible.  相似文献   
22.
傅里叶变换投影栅线法测量大物体的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兰  毕晓鹏 《实验力学》1998,13(3):349-355
本文利用傅里叶变换投影栅线技术对大物体的离面变形进行了测量,分析了大物体的尺寸给测量过程带来的主要矛盾,讨论了方法的灵敏度和精度,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给出了大尺寸引起的频率变化所带来的误差。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投影栅线技术可以用于大尺寸物体离面变形的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23.
在极化连续模型框架下比较了线性响应与两种不同态特定方法计算的溶液中Alexa Fluor 350(AF350)分子激发能和光谱移动值的差异. AF350的第一激发态S0→S1电子跃迁属于ππ*跃迁, 主要对应于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到最低空轨道(LUMO)的跃迁. 该分子激发态偶极矩大于基态偶极矩, 激发态时溶质溶剂相互作用比基态时更强, 随着溶剂极性增大, 会发生光谱红移的现象. 与实验值相比, 线性响应和两种态特定方法均高估了激发能, 其中以IBSF(Improta-Barone-Scalmani-Frisch)方法得到的激发能最小, 矫正的基态反应场方法(cGSRF)得到的激发能最大. 对于光谱移动值, 3种方法与实验值相比都偏小, 线性响应方法(LR)计算出的误差最大, 而IBSF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实验值最吻合, 是预测溶液中AF350分子激发能和光谱移动值最准确的方法. 对比了Marcus传统理论和基于约束平衡的非平衡溶剂化理论的结果, 发现后者得到的激发能和光谱移动值更接近于实验值.  相似文献   
24.
程翔  毕迎普 《分子催化》2020,34(4):341-365
光电催化水分解制氢是目前解决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最理想的技术之一.设计和构筑高效的光阳极是实现光电催化技术实际应用的关键.在众多半导体光阳极材料中,TiO_2纳米阵列由于其快的电荷传输速率,高的光热稳定性,无毒和成本低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用于光电催化水分解反应的研究.但是TiO_2本征的光吸收范围窄、光生电荷复合率高、表面水氧化动力学缓慢严重地制约了其太阳能-氢能转换效率.我们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及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详细论述了TiO_2纳米阵列的改性策略,主要包括利用元素掺杂来拓展TiO_2的光吸收范围并提高导电性,构筑异质结促进光电极电荷的分离与转移,半导体敏化增加光电极的可见光吸收并促进电荷转移,表面处理用于增加表面水氧化反应速率.最后指出了该材料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展望.我们为进一步提高TiO_2纳米阵列的光电催化水分解活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5.
处于倏逝场中的微小粒子会受到辐射压力的作用而朝着倏逝场的传播方向运动,基于此原理的微小粒子驱动技术可用于介质颗粒、胶体颗粒、生物细胞等微小粒子的捕获和驱动.由于倏逝场光学微操作系统不会受到物镜焦深和激光光斑尺寸的限制,因此它比自由空间系统的优越性更强,而波导形成的光学力可以应用于长距离驱动,其仅仅受限于系统的散射和吸收...  相似文献   
26.
基于布拉格光栅的边坡监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光栅的边坡监测与报警系统.根据强度折减法,利用ANSYS软件分析出边坡的软弱面及滑体所在的具体位置,从而在该处安装经过特殊封装的拉线式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滑体的位移通过拉线转换为作用在光栅上的应力,而光纤光栅反射波长与应变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通过检测光栅反射光的中心波长的偏移量,就可以解调出...  相似文献   
27.
Nanodisc体系在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膜蛋白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在生物体内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 但是,由于很难获得稳定均匀并且维持膜蛋白正确构象的膜模拟环境, 膜蛋白研究远远滞后于水溶型蛋白. 磷脂纳米盘(Nanodisc)是由高密度脂蛋白发展而来的用于膜蛋白研究的新型类膜结构. VDAC-1, GPCRs和细胞色素P450s等膜蛋白已成功的与Nanodisc组装起来,并且被人们利用液体核磁共振(NMR)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结构和生化研究. 随着高密度脂蛋白自身的设计修饰和Nanodisc相关技术的发展,Nanodisc将为膜蛋白的研究提供更多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8.
本文利用新改进的表面张力实验系统对R600a/矿物冷冻油混合物的表面张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R600a的质量分数分别为O.95、0.90和0.85,温度范围为253.15-333.15K。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含油量的增加,R600a/矿物冷冻油的表面张力逐渐减小,矿物油的存在对纯质制冷剂的表面张力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The evolution of inter-device leakage current with total ionizing dose in transistors in 180 nm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is studied with an N-type poly-gate field device (PFD) that uses the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as an effective gate oxide. The overall radiation response of these structures is determined by the trapped charge in the oxide.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bias conditions during irradiation on the inter-device leakage current are studi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work,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worst condition is the same as traditional NMOS transistors. Moreover, the two-dimensional technology computer-aided design simulation is used to understand the bias dependence.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